新加坡的人口組成及語言

根據新加坡的官方數據,2020年新加坡大約有568萬人,從當初建國1965年的188萬人,成長至三倍之多。568萬人中,其中有71.13%為本地居民包括本地居民占總人口61.96%,永久居民占9.16%;種族方面在新加坡公民中,華人占比75.94%,馬來人*其次15.04%,印度人占7.46%,其他人種為1.56%。人口組成也與官方語言息息相關,所以可以在公共場合(如MRT)聽到看到四種語言,分別是英語、華語(Mandarin)、馬來語(Bahasa Melayu)、坦米爾語(Tamil)。最新更新可參閱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馬來人是指種族為馬來,千萬不要跟馬來西亞人搞混,馬來西亞是國名不是種族,你的馬來西亞同學是馬來西亞人喔!

數據來自於新加坡官方網站DOS(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在公共場所的四種語言

本地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

在華人抵達之前,馬來族人便已分布在馬來半島、新加坡,從當時華人稱呼新加坡的名稱多以馬來文直譯,便可得知馬來族群比華人更早抵達新加坡,馬來族與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的一支,在語言上其實也有不少相似之處,而多數的馬來人是分布在馬來半島南部及蘇門答臘。

除了馬來人、台灣原住民,南島語系也包括印尼、菲律賓人。南島語系最遠可追至復活島及馬達加斯加

在三世紀開始便有記載了華人在新加坡的活動,大多數華人從中國的福建及廣東地區移民而入,其中以閩南人為大宗,所以新加坡華人也是有相當的人口比例會說福建話;此次是潮州人、廣東人、客家人、海南人,也是講相對應的方言。所以雖然都是華人但有可能講不同方言祭拜不同的神,華語實際只是華人方便溝通而使用的。

華人移民動向圖。多數華人移民是從華南地區福建廣東地區移入

第三大種族是印度裔,大多數是因當時英國殖民時期,從同屬英國殖民地印度而來的新加坡的契約工人,因地理位置之便,大多數是從印度南部來的坦米爾人,所以自然大多數印度人以坦米爾語溝通,而非現今印度官方語言印地語。

英語的使用–英國殖民時期

最後在英語的使用上,是因為當初Sir Stamford Raffles的到來及英國殖民,對新加坡進行開發而引進英文,所以早在十九世紀初新加坡人就已經開始學習英文了。現今新加坡的各級教育全部以英語授課(當然除了語言課外),英語的功能也讓不同種族的人可以相互溝通;不過也因英文過度普及而漸漸導致方言的使用減少,甚至有很多年輕一代不會使用方言,甚至華人不會華語。不同的語言組織也有在推行講母語運動。另外一提,新加坡的電視台只有在規定節目才可以播放華人方言,所以所有從台灣的台語戲劇全部都以華語播放,目前電視台播的是甘味人生,三年前的時候還在播夜市人生。

圖片截自”講華語運動” https://www.languagecouncils.sg/mandarin/ch

而大家所熟知的Singlish,其實是相當口語的,也是為了貼近多種族的生活而頻繁使用;但平時在正式場合還是使用Standard English。來聽一段新聞報導,主播是使用Standard English:

Singlish是融合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口語習慣及文法而衍伸出的特殊文化,最有名的就是Lah、Liao。Hao Lah, Hao Liao就是好啦、好ㄌㄧㄠˇ。方便溝通說的流暢但是有時文法上不完全正確,因此也有發起了”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相當有趣的現象,新加坡不但要推行華語也要提倡正確的英文。

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 官網 https://www.languagecouncils.sg/goodenglish/

分享一個Stand up show by Mark Lee 李國煌,可以聽聽Singlish的腔調

另外提一下宗教,多種種族多種語言,也代表有多種宗教。華人有佛教道教,跟台灣一樣燒香拜拜;馬來族信仰伊斯蘭教,一生信奉真主;印度人信奉印度教為多神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由英國人傳教,現在也很多華人信仰,到處可見教堂。

非本地人

其餘28.87%是使用不同簽證在新家居留的非本地居民,也就是俗稱的、”非本地人”、”外國人”。可以從這個數據看出新加坡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外國人”,可以看出當時政府的政策是開放外來勞力或外國優秀人才來幫助或是維持國家的運轉。為何會說是維持國家運轉呢?除了那些有專業技術而被聘用的勞工,從筆者的經驗來看,許多的”外勞”從事的工作是技術性不高卻無法被替代的基礎工作;例如在外頭施工鋪路、收垃圾的幾乎都是來自南亞的印度裔勞工,清潔工則大多數是印度裔、中國籍的外勞加上為數不少的新加坡老人(俗稱的下流老人,對,新加坡其實不少),護士大多是菲律賓人,題外話,新加坡醫院這邊是沒有看護24小時陪伴的,所以所有把屎把尿洗澡穿衣全都是護士包辦的,而幫傭多數從印尼、緬甸、菲律賓來的。

印度裔客工包攬幾乎所有工程及垃圾處理工作的基層。圖片自獅城新聞

在惡臭、高危險、便溺中不外乎就是為了一份比自己家鄉還要高的薪水。可以發現這些工作是無法從一個社會中被移除的,但是所被支付的薪資與本國人收入相比非常單薄。但這是非常多已開發國家的現象,也與資本主義有相當的關係,因為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及普及,越來越多的白領工作被發明,而藍領則被視為辛苦而與其教育程度不對等的工作,加上政府也不願意支付更高的薪資給予藍領階級;因此自然將人力搜尋轉向勞力低廉的其他東南亞鄰國,因為在新加坡的一份相較低薪的工作或許可以讓那些勞工在自己的家鄉買到一套透天厝呢!非常多已開發國家都有這樣的現象,尤其是人力不足的小國家,在新加坡這個現象也在”28.87%的外國人”這項因素下被放大許多。其實也可以從新冠疫情在客工宿舍爆發,略知客工在這邊的生活環境,以及新加坡政府忽視加強管理的地帶。

多數的永久居民是馬來西亞人轉過來的(華人與馬來西亞人相對容易成為Premanant Resident),但是也有少數的外國人靠自己的力量留了下來,並且幫助其他從母國來的同鄉,擴展自己的文化及宗教,同時逐漸增加新加坡的另一種多樣性!不管如何,只要有不同,就難免有歧視及刻板印象,但是新加坡大熔爐這點上我覺得比美國做得好多了;國泰民安,多種族其樂融融,公共假期平均分配給不同宗教,公共組屋也按照人口組成分配,對所有種族都相對公平,所有種族的人都有機會可以互為朋友。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新加坡人都自豪這裡是Multi-racial Society!

了解當地的人口組成及語言,也可參考新加坡名字的怎麼來的,也與語言文化人口息息相關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