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工作的心得

時間走得飛快,我們每天追逐它,但直到我們停下腳步回頭望,才發現過去沒來的及跟上,只化成回憶塵封在腦袋中。

想當年從台灣前往新加坡時,不過是個剛出社會的二十初小伙;沒想到經過一紙又一紙的合約,現在成為快要三十的社畜。這篇文會講述我在新加坡工作的心得及心境上的轉變。如果想來新加坡,也可以參考之前我的文章:新加坡不同- (食)、(住)(行)

新加坡的第一印象

老實說,在來新加坡工作之前,我一次都沒有拜訪過,所有對於新加坡的印象只有”小孩不笨”的”林北”及”Terry, it’s not your business”,和課本中熱帶及種族多元的國家。在網路上也查到,說新加坡有名於嚴苛的法律。所以綜合以上,我感覺是個不自由又很熱的華人國家。在啟程前,帶著擔憂多於期待的心情飛向新加坡了。

在落地之後的一周,自己體驗才知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雖然位居赤道,但是不會比夏天的台北高雄熱,躲在屋簷下就很涼快;雖然有很多人種(馬來、印度)但一眼望去幾乎都是華人,而且還參雜我這樣的外勞;法律上也沒有想像這麼嚴格,還是有人偷吐痰及亂丟垃圾,沒人舉報沒人知道。這些印象的落差,都讓我非常有新鮮感。

然而當開始工作後,那些差異卻成為了抱怨的原因。不是來旅遊觀光,我必須融合及體驗新加坡的文化;要邊工作邊適應讓我把那些不方便放大成缺點,卻忽略新加坡身為國際城市的強。窗戶沒紗窗、吃飯便宜沒冷氣、吃飯有冷氣還要多收17%稅、物價昂貴等等;最後在薪資上,竟然也沒有比台灣的同學賺得多很多,因為我不能兼職,竟然有很多同學薪水比我只少一萬,有人甚至跟我一樣。所有都成為我跟台灣親友的抱怨,這些也逐漸成為我心裡的一角陰影。

在新加坡半年到一年

人是會適應的,所以慢慢我也摸索出自己的生活模式,雖然抱怨不會少,但也漸漸在講完後,不再堵氣為何自己來到這個地方。想念家鄉菜,那就自己下廚,在這裡精進自己的廚藝,或是找到最道地的台灣菜,花一點錢滿足自己,不要太計較這碗滷肉飯在我家那才賣多少錢這件事;在小街巷弄中找尋當地的美食,總會找到你的最愛,沒事會想吃的肉骨茶、叻沙(Laksa)、馬來印度餐。想辦法融入當地的生活,學習這邊的Singlish、學習馬來話廣東話福建話,接觸更多文化。漸漸我學會了瞭解並且融入新加坡,在回台灣後,我有更多可以分享,不再只是抱怨或只是講大家都知道的普遍事實而已。

COVID-19疫情時期

在大疫情時代之前,我大約每四個月就會搭廉航會台灣一趟。但是COVID-19在2020年重擊全球,大家不得不被病毒鎖在國內;突如其來的病毒,讓口罩缺貨,當時台灣人民自主在大眾運輸戴上口罩,新加坡卻鼓勵民眾只要健康就不需戴口罩,巴士也真的沒甚麼人戴口罩,我對於這個政策嗤之以鼻。加上台灣有守住疫情,日日+0;新加坡卻在四月客工宿舍大爆發,天天上萬。我心裡其實很難受的,又會有負面想法:我本來可以好好在台灣過平常生活,而不是被新冠病毒困在一個小城市。

但是時間拉長了,新加坡政府也想出辦法,先免費發給所有人布質可重複用口罩抵著,慢慢釋出越來越好的可重複用口罩,人人有口罩;台灣卻陷入缺口罩的情境。新加坡在疫苗釋出之前就預購足夠的供給五百多萬人的量;台灣卻遲遲沒有訂疫苗,可能有人想要有利於台灣國產疫苗,順便大賺一筆,拿人民的命開玩笑。在新加坡開始慢慢開放時,台灣人卻在排我在新加坡屈臣氏就可以買到的快篩。在安樂時,台灣很好吃很好玩;但在患難時,台灣的處理方式讓我感到很失望,大部分的時候都在耍政治角力而已。差異最大的是,政府獎勵我們在前線的工作人員,得到加薪及豐厚的獎金;台灣的朋友卻只能跟變相減薪屈服。不一樣的政府處理方式可見一斑。

兩年半沒有回台灣,讓我更加習慣新加坡的生活,我也不再頻繁的搬家,有時我都有錯覺我在這個程式已經有十年以上。我還是非常思念台灣,但是想念家鄉無法讓疫情加速轉好,對於思念我不再過多的直視,面對現實然後好好的過生活,才是對我自己最好的放過,才可以好好撐到回家的那天。

希望這些心境上的轉變可以幫助那些想要來或是剛剛來新加坡的朋友們,祝大家都可以在這邊快樂賺大錢!

5 則留言

  1. 非常谢谢您的分享,也希望您在新加坡的生活会越来越愉快。加油!很多年前我有去过台湾旅行一次。那是个很开心的旅行。印象很深刻的是台湾人的热情和友善。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再去台湾走一走。

  2. Hello 無意間發現你的blog,我也是在新加坡生活的台灣人
    看到你的Tax那篇文章再連到這篇,覺得你的文筆很好哦!
    生活小事跟居住在這裡的事物被你形容到很有趣,心有戚戚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